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曾用“青春共同体”来形容那些相伴共度校园时光的朋友。可惜,这一代孩子的青春共同体正在消逝,群体的孤独却在蔓延。 从前,教室里有同桌、课间能打闹、上厕所会有伴、上学放学路上也可以呼朋唤友。身边不缺同龄友伴,耳边不缺玩乐喧嚣,心里不缺情感慰藉。 如今,教室拉开桌椅,独桌独座;课间禁止喧哗追逐;上厕所计算分秒,有专人巡查;就连上学放学都被父母接送、培训班,接力替代。 不缺吃喝的物质富裕年代,同伴成了奢侈品。 在学校里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凌聪,曾经也是班里组织活动的活跃分子。可是自从来到这所重点中学后,爱说爱笑的他就变得愈发沉默。 因为课上话多,凌聪经常被老师找家长;课间打闹被教导处点名批评;因为好动影响同学,到讲台边专享“VIP位”;甚至因为篮球赛时“见义勇为”跟裁判起争执,被老师列为“好事分子”。每日偷拍 重重打击下,凌聪干脆封闭自我,选择在校园里当“独行者”。对现实的失望,让他在心底筑起了一座高耸的冰墙,将自己的内心与他人的情感隔绝开来。 当他有一天看到“情感隔离”这个词时,突然感觉自己的心事被击中,眼泪哗地就掉下来了。 什么是“情感隔离”(Emotional Isolation)?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指的是选择将自己的情感与内心分离,以避免进一步的痛苦。 表现为,在人际关系中在情感上与他人保持距离,难以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,对周围的世界缺乏热情和参与感。
|